中乐西传:近代历史上以戏剧为代表的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碰撞
中乐西传:近代历史上以戏剧为代表的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碰撞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2017年上映过的一部电影《闪光少女》,这部电影以青春为题材,糅合了二次元、民乐,西洋乐、梦想等种种元素,虽然票房惨淡,但将中国民乐与西方乐器结合,由此而衍生出一个故事,也算别具匠心。
这部电影之中最好玩的场景,莫过于民乐系与西洋乐系的pk了。实际上从近代以来甚至是直到今天,中国对于西方文化很多时候都是“推崇”的,好像是但凡与国外沾上点边就觉得挺厉害,挺了不起的。在这部电影之中也是如此,西洋乐系的同学看不上民乐系的,于是两个院系之间约定要展开一场音乐的比拼。当古筝遇上小提琴,当广陵散遇上德彪西,你来我往,见招拆招,最终唢呐一响全剧终。
确实自近代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文化,无论是思想、制度、器物还有音乐,那么中国的音乐文化有没有传入过西方,有没有对西方文化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一、明清之时,随着大航海运动在欧洲的兴起,世界各地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起来,很多传教士从欧洲来到中国,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重要贡献,音乐文化的交流自然也在其中
在明清时期的中西方音乐交流史上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中乐西传。中乐西传大概经历了三个时期,明代的开始,清中期的繁盛和清后期的发展。
在明清之际由于海上航路的开辟,很多西方的商人来到了我们的国家。随着中西交往贸易的增多,许多的传教士也跟着来到了中国,他们的到来有着一定的目的,却也在不经意间促进着两种文化的交流融合。
于是在这一时期传教士便成为中乐西传的主要传播者,他们主要是通过对中国的综合性描述的著述中简单描述关于中国音乐方面的内容,其关注的重点并不是集中于音乐本身,而是相关提起,例如《大中国志》中曾描述过在中国的宴会中人习惯于有音乐和戏剧的存在。
在清朝中期,中乐西传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时期,在此时西方从开始的初识中方音乐走向了著书立说的阶段。
例如钱德明,他是法国耶稣会士,于1750年来到中国并受到了乾隆皇帝的信任,他所写的《中国古今音乐考》更是一部以欧洲语言系统来研究中国音乐的首部专著,在书中他详细介绍了中国乐器,还有中国的特有的乐理知识。
这本书传回欧洲之后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于欧洲深入了解中国音乐创造了一个好的开始。除却音乐方面的内容,传入西方的还有中国的戏曲剧本,例如《赵氏孤儿》、《汉宫秋》等。根据不完全统计,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内,欧洲通过对中国戏曲的二次创作上演了近30部的歌剧、舞剧、话剧作品。
早期的中乐西传,基本上就是在西方传教士的推动下进行的,在鸦片战争之后,中乐西传又出现了新的变化,欧洲出现了许多中国剧团,他们去往国外参加演出。在王韬所著的《漫游随录》中曾记载在巴黎万国博览会时期就有中国剧团在这里演出,并且深受欢迎。在经过清中期著书立说的小高峰之后,欧洲人在这一时期对于中国音乐的文化也得到了更多的了解。
可由于时局的影响,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坚船利炮以强硬的身姿冲破了中国的大门,相对和平的状态也随之终结,部分欧洲人也用傲慢的姿态来曲解中国文化,甚至有人认为中国音乐音律不协调、乐器制作简陋等等。
对比前两个时期在这时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不同,那就是在之前中学西传所依托的传播者大多是欧洲人,他们将中国音乐的类型,理论等整理成册译成外文传回欧洲。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有很多开始从“天朝大国”的美梦中醒了过来,开始学习西方文化,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始将中国的文化传入西方,让欧洲人换一种角度来感受中国的文化。
二、在近代中乐西传的过程之中,中国古代戏曲的西传成为其代表现象,古老的戏曲文化在西方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为西方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于在艺术表演这一方面的具体表现,中西方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例如中国的戏曲,欧洲的戏剧,两者有其共性,也有其差异。从共性上来说,他们都是通过在舞台上扮演某种角色来讲述故事发展继而引申其含义。
就其差异来说,首先是表现形态的不同,中国戏曲生旦净末丑人物有着具体的类别,唱念做打也有着详细的表演形式,更是将众多的表演艺术综合在了一起,于是对于戏曲演员的基本功要求比较高,正所谓:
对比西方戏剧,它对于演员的要求就没有戏曲的那么高了,但同时它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是非常紧密的联系了社会现实,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其次,在艺术表演的理念上也是有所不同的,就悲剧而言,中国戏曲大多讲述的是惩恶扬善,善有善报,西方戏剧则是塑造英雄人物,通过其不懈的奋斗对抗丑恶来体现正义。
最后中国戏曲更讲究写意BWIN必赢,可以骑马无马,斟茶无水,舞台上的表演道具也是较少的。而西方贴近现实生活,更加注重写实,在舞台上会更加真实的还原人物。
纵使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的有如此多的差异,但是在中学西传时期两者的交相融合却产生的神奇的化学反应——中国戏。
欧洲最早的中国戏曲译本是《中华帝国和中国鞑靼的地理、历史、编年史、和自然志》当中写到的马若瑟的《赵氏孤儿》的法文节译。在此之后,《老生儿》、《汉宫秋》、《西厢记》等等在欧洲开始了传播,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欧洲的剧作家在了解了中国戏曲之后,通过他们的二次创作,将中国戏曲元素与西方戏剧相融合,创造出一些以中国题材为背景或者模仿戏曲的表现手法的剧本。这样的剧本对当时的欧洲来说是没有见过的“新玩意儿”,广泛的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
“中国戏”实际上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之下的产物,以中国故事为背景,学习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法,再以欧洲戏剧的表现形式展现于人们面前,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近代中乐西传,不仅丰富了西方音乐的表现内容,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起到重要的影响。很多西方人通过戏曲等中国音乐艺术,了解中国的文化
中乐西传将中国的音乐文化传入了西方,让西方从一无所知到形成详细完备的理论经历了很长的时期,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势必会引起火花的碰撞,也由此对中国社会,或对西方社会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意义影响。
就西方来说,中乐西传最显著的一个影响就是,欧洲的的音乐家开始学习并使用东方的曲调或者知识,开始尝试着将东方元素糅合进自己的作品当中去。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就是韦伯以“万年欢”为素材所创作的《图兰朵》序曲,并且有学者研究发现西方传统音乐作品很多与中国诗歌的格律是相通的,例如肖邦的《G小调夜曲》与汉魏乐府诗《善哉行》、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第二乐章开头主题与杜甫的《登高》等等。
西方音乐作品与中国诗词的相关联最起码可以说明的一点就是两者已经不再是相互孤立的存在了,中国的文化对于西方音乐进一步发展是起到了积极友好的作用。
再者就是上文所提到了“中国戏”,这一时期欧洲受到中国戏曲的影响,出现了许多中国题材的欧洲剧本,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欧洲戏剧的发展。
1755年《中国孤儿》在法兰西喜剧院上演,演员们被要求穿上东方服装,舞台使用定制的东方布景。布莱希特也同样是受到了中国戏曲的影响,提出了舞台实践的“间离效果”论,根据这一理论他的作品《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也成为中国文化影响西方的一个典型例子。
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往往会引起的后果是两者互相融合,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在中国文化不断影响西方的同时,西方的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
清末民初之际,中国兴起了中国戏曲改良运动,一种被称为“文明戏”的艺术形式走入人们的生活,它正是源自西方话剧。不仅如此,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京剧在当时也开始融入了西方音乐旋律,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京剧《万里长城》之中在演过关唱歌的时候加入了风琴伴奏。
无论是《图兰朵》还是“中国戏”,又或是“文明戏”,实际上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彼此间相互融合,互相进步发展而得来的产物。两者都是在交流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不足,通过互相学习来赢得更好的进步。中学西传,不仅仅是让西方看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发展,同时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注入了新鲜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