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爸爸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真的吗?
全职爸爸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真的吗?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很令人费解。我们的孩子七岁才正式上学受教育,难道在此之前,他的一生就注定了吗?我的思考习惯是,对于流传已久,又想不清为什么的说法,先选择相信。我听过一个还算令我信服的解释:人的基本道德观和思维方式在七岁以前就定型了,此后学习的是知识和技能。当然,这听起来更象是为结论找理由,没有严谨的论证,不见得靠谱。
美国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布鲁德斯-华生说过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他有资格说这话,因为他做过一个臭名昭著的实验。1920年,华生找到一个9个月大的孩子(小艾伯特),征得他母亲同意后开始做实验。他先让小艾伯特短暂接触白鼠、兔子、狗、猴子、有头发或无头发的面具、棉絮、焚烧的报纸等。结果发现,小艾伯特对这些物品均不感到恐惧。
然后,白鼠被放在小艾伯特面前,允许他玩弄,当他开始伸手触摸白鼠时,华生就在艾伯特身后用铁锤敲击悬挂的铁棒。小艾伯特听到巨大声响后大哭起来,表现出恐惧。经过几次这样的刺激,白鼠再次出现在房间时,艾伯特感到非常痛苦。
而且,小艾伯特似乎推广了他的反应,试验17天后,华生将一只(非白色)兔子带到房间,艾伯特也变得不安。对于毛茸茸的狗、海豹皮大衣,甚至带上有白色棉花胡须的圣诞老人,他都显示出相同的反应。
这一实验得出了一些结论:巨响引起恐惧,这是先天的非条件反射;白鼠(中性刺激)与巨响同时出现,引发恐惧;白鼠出现引起恐惧,这是后天建立的条件反射,“学习”发生了。
1)无论胎儿时期还是出生后的一段时期内,孩子的大脑处于发育生长过程。结合神经元的结构,我将这种生长想象为盘根错节的树枝。当两个神经元细胞通过突起连接到一起时,形成物理链路,这样的连接所体现出的能力也许就是被我们称为“天赋”的东西。
某种智力上的天赋肯定是客观存在的。我自己就完全没有音感,学习了大量乐理知识,苦练了多年钢琴(三十岁后,与孩子同时开始),甚至自己认真的做了一些训练,我依然无法听出音高。孩子妈妈的学生时代甚至没上过音乐课,当她第一次坐在钢琴前时,问了句“哪个键是Do”,然后就用一根手指试着敲击,两遍之后,一首会唱歌曲的旋律就已经可以大致听出来了。这个事情除了天赋,实在找不到解释。
2)神经连接的链路可以通过训练变得更加通畅,使得一个刺激可以迅速引起不相关的反应,这也许就是“条件反射”。人的学习过程可能就是强化两个不相关事物间的链路,使得通过链路传递信息的效果看起来像是直接点对点连接上的。
3)心理学中有潜意识的概念。也许,所谓的潜意识就是孩子早期被强化的连接链路,使得即使长大以后,接受到某个刺激时总会优先通过这一链路传递。而后期的理性训练是寻找另一条链路,走这样路更加艰难,需要在意识支配下进行。
首先声明,上述说法仅是个人的思路,我没有专业知识背景,不要信以为真,愿意借鉴是我的荣幸,直接抛弃应该比照单全收的策略更靠谱。
依据上述说法,家长对于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应该认真体会“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孩子认真的做完一件事情,却因为效果不理想而受到批评,如果这种对应经常发生,孩子是否会对做事产生恐惧。
我并非推荐“无底线夸奖”,我认为错误的夸奖甚至比批评的负作用更大。很多孩子在家长的夸奖下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当他们逐渐发现自己没有想象的那么优秀时,家长那些与“别人家孩子”对比的评价,会将他们推向深渊。
做了十多年全职爸爸,我的体会是孩子越小越费心。不是那种孩子调皮不听话带来的费心,是随时关注孩子日常的点点滴滴,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策略,不单纯依靠提要求或讲道理,而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让孩子自主建立道德观和思维模式。
最后举个看似不相关的小例子。女儿上小学时,某次带她和同学一起出去玩儿。路上想起一道有趣的题目,就拿出来考考她们。
三个小朋友性格差别很大。一个活泼外向,喜欢表现自己,我总能见到她的家长夸奖她。她迅速的回答:“叔叔,你给我1元,我给你1分,你就知道哪里错了”。
我自己愿意将思路整理清晰再发言,也从不鼓励女儿快速表达,当我看向女儿时,她说:“等一下,我觉得单位有些问题,但还没想清楚为什么”。
第三个小朋友极度内向,家长做过老师,家教很严。我看向她时可以感觉到她在思考,但那张无表情的面容让我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小学时,三个孩子的成绩相差无几。初中后,女儿成为不太努力的学霸;那个爱表现自己的小姑娘变得有些沉默,一副心事很重的样子,成绩还算不错,但不是顶尖;内向的那个孩子与女儿相处的极好,女儿的评价是“她学得肯定比我好,但就是在考试时会出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中考成绩都不错,如今三个孩子也都上了理想的大学,不知她们将来的人生道路会是怎样的。
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古语也许不是真理,如果您的孩子已经超过这个年龄,就当这是个玄学的笑话吧。但对于有学龄前儿童的家长,我强烈建议先信以为真,投入足够的精力、耐心、智慧去陪孩子渡过这段时光,期望它真的有效,到了孩子上学时,家长就可以放轻松了。